今天要來分享 - 真確

IMG_9638.JPG

一整天宅在家沒出來,連圖書館都沒去只因為外面下著雨,著實懶惰。

也趁這個機會把一本書看完了,不然欠的書債真的不少。

套了高中主任說的教∶讀完書(章節)要知道沒有吸收進去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把書蓋起來,試著把重點寫出來。

不過,為了把一些重點寫出來,還是把內容把書放旁邊好了 

網路上有許多youtuber也對這本書做了分享,如"閱部客""啾啾鞋"都有拍攝影片介紹,有興趣可以多吸收其他的對書藉的見解。

另外一提,這本書的中譯也翻的不錯,讀起來很順暢。

 

回到介紹這本書 - 

書剛拿到手,書藉本身外觀沒太多的設計,實為簡約風上面加了很多文字,如

"扭轉十大直覺偏誤,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","我所讀過最重要的書之一,帶領你清晰思考世界的必備指南 - 比爾・蓋茲"

開宗明義的說明書會怎麼寫,也是這本書最大的重點,所以讀完這些字就可以放在旁邊了供著了(茶)。

作者漢斯・羅林斯之一是個瑞典的醫生(已故),被時代雜誌評選為百大影響力人物,是名臨床醫師、數據學者、全球公衛教授以及知名公共教育家。另外本書兩個作者是他的兒子(奧林・羅斯林)和媳婦(安娜・羅朗德)。

書中說到十種不同的直覺偏誤,在閱讀一開始,先出了13題單選題,讓讀者知道自己跟大猩猩的智商差異(大猩猩隨機答對的平均機率是33.33%),還好我答對一半(汗)。

接著開始對這十種直覺偏誤做不同的見解,並搭配數據講解,隨便調侃很多專家答對的題數都不如大猩猩。

十種直覺偏誤分別為 - "二分化直覺偏誤"、"負面型直覺偏誤"、"直線型直覺偏誤"、"恐懼型直覺偏誤"、"失真型直覺偏誤"、"概括型直覺偏誤"、"宿命型直覺偏誤"、"單一觀點直覺偏誤"、"怪罪型直覺偏誤"、"急迫型直覺偏誤"。

以上的十種偏誤,完全命中我在生活上的認知 (但還好我答對的題數比大猩猩多)。

今天針對其中兩種來做分享,分別是"二分化直覺偏誤"及"宿命型直覺偏誤"

當阿宅工程師幾年中,很容易在專案上有非黑即白的概念。但其實在生活中並不是用二分法就能把所有真相分開。

這也是為什麼會有模糊理論的產生,而我在大學專題跟研究所的論文都是學模糊控制的(跪)。

作者在文中寫到,他在學校問學生問題時,有個學生提到∶他們永遠都沒辦法過我們這樣的生活。這位學生把西方跟其他人明確的分了一條件。

這樣的印象有什麼不對呢?其實以大陸來說,這幾年的快速發展,其實比許多西方國家更快速。甚至南韓、馬來西亞及印度都有驚人的成長。

也就代表了,很多時候我們對一件事一分為二的想法,是可以修正的。

謎之音:客戶看issue時,就只有解了跟沒有解啊...(茶)。在商業或許用二分法會簡單一點。

 

另一個宿命型的直覺偏誤其實跟二分法有點類似。

很多時候會認為,非洲就是一個落後的國家,10年、20年後也都還是一個落後的國家。

這種認為不會改變的事,就是掉入"宿命型直覺偏誤"的陷阱中。

實際上,做為人的我們在生活中就是一點點的成長,一點點的進步。我們看不到不代表永遠都是這樣。

緩慢的改變也是改變,我們也許要時時刻刻的更新我們的知識,去了解世界的改變 (旅行是一個好方法!! 但不是打打卡拍拍照而已)

 

這本書也提到一點我覺得很重要的事-數據很重要,要數據背後的意義("正確的"分析)更重要。

作者提到∶

"我不愛數據。我是數據的超級粉絲,但不愛數據。數據有其局限。唯有當數據能超越數字本身,協助我了解現實(例如人的生活),這才值得愛。在我的研究上,我得靠數據檢驗我的假設,但那些假設本身通常源自跟人交談、聽人說話與觀察他人。雖然我們絕對需要數據來了解世界,卻得十分小心謹慎,別貿然相信只憑一堆數據就下的結論。"

太多時候我們看了單一數據結果(網頁),就相信這個是世界的真相?作者提倡,我們需要更小心的求真,有思考能力而非單一相信某些專家的見解,因為專家是有其局限的。

這本書對每個偏誤,都有求真習慣的描述。

雖然厚厚一本,但讀起來每章節都像個小故事,不需要順著讀,可以先找到自己喜歡的章節。滿快就能看完了。

內容推薦程度:4.5/5

書的編排程度:4.5/5

中譯本好讀程度:4.5/5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深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